供应压力较重,早稻市场短期仍将走弱
发布时间:2014-04-30 | 阅读:765 次

进入4月份以来,国内稻谷不同品种走势出现一定变化,粳稻价格稳中逐步走强,中晚籼稻走势保持高位坚挺,早稻市场却因利空因素较多而不断滑落。早稻市场走势较弱的主要原因如下:
  一、早稻储备轮出压力大于中晚稻

上年因稻米行情不好,部分地区储备稻谷轮出受阻,该部分未完成的轮出计划被调整至今年,今年储备稻谷的轮出量总体上要高于上年。今年稻米行情相对好于去年,为顺利轮出陈稻,各级储备公司将储备稻谷的轮出时间提前,陈早籼稻通过拍卖涌向了市场。而在三大稻谷品种中,早稻的市场容量是最小的,只有中晚籼稻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,不足粳稻市场的一半。加上今年早稻谷需求因各种原因有所下降,这一增一减,无疑增大了早稻市场的供应压力,导致早稻市场节节走弱。
  
二、早稻需求出现下降

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,2013年国内稻谷总消费中饲料和工业消费为2730万吨,较上年度减少228万吨。早稻主要用作工业用粮与饲料用粮,饲料和工业消费稻谷减少,很大程度上应是早稻的需求出现了下降。这主要是近年来稻谷价格上涨相对较快,小麦与玉米的涨幅相对落后,导致早稻与小麦、玉米的比价有所拉大。价差的不断拉大,导致早稻作为工业用粮与饲料用粮的竞争力不断下降,市场份额有所减少。
  
三、早稻与中晚稻产量一增一减  

  数据显示,2013年国内稻谷产量为20275万吨,较上年减产148万吨。其中早稻产量为3407.5万吨,较上年增产78.3万吨,增幅为2.4%。中晚稻较上年减产226万吨,减幅为1.3%。早稻的增产幅度明显大于中晚稻的减产幅度。在早稻需求持续不振和市场容量相对较小的当前,其供应压力显然较大。
  
四、早稻受进口米冲击大于中晚稻

  2012年以来,国内大米进口大增,对国内大米尤其是籼米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。进口大米大都为价格低廉的低端大米,除部分用作食用外,很大一部分用于工业用粮。早稻是工业用粮的主要品种,由于进口大米的替代,使得国内用于饲料和工业消费稻谷在上年度减少的基础上继续缩减,早稻需求再度遭受打击。
  综上,短期内早稻市场仍将承压,继续维持弱势震荡态势。只有在消化了轮出的储备粮后,才有触底反弹的可能。而随着早稻价格的走弱,竞争力也会逐步增强,后期小麦与玉米的替代量也可能会下降。特别是当前部分陈早稻的价格也已下跌到每市斤1元多点,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和需求。从目前的储备稻谷轮出进度及往年的情况推断,6月份以后储备早稻轮出数量将会下降,届时供应压力将会减轻,早稻可能会迎来企稳反弹的契机。

版权所有:福建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
地址: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60号 | 电话:0591-87670156 | E-MAIL:fjcbls@163.com
技术支持:海西天成 | 闽ICP备18027719号-1
扫码关注我们
分享到: